台灣民眾或許對「長三角」的發展很陌生,長三角區域被視為中國區域經濟布局中,最有潛力成為世界級的經濟區域。根據數據顯示,僅2009年上半年,長三角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已達3兆2186億元人民幣,占中國總量的23%,完成進出口總額更占到中國總量的36.7%。在整體規劃上,中國是規劃集結長三角區域在交通、能源、信息等方面的合作,推進長三角地區發展需確立更高的目標,以共同將長三角地區打造成亞太地區的重要門戶、全球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以及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城市群。
長三角地區各類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等園區對整個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有力的支撐作用。長三角各城市之間的協作已越來越緊密,確實也存在不少運作很成功的園區,上海、昆山、蘇州都有,中國地方政府利用他們的優勢,帶動其他的園區共同發展,同時,在園區周邊形成相應的產業配套,從而提升產業能效,促進產業梯度轉移,構建整個產業布局的空間感。
所以,當這樣的「城市擴大」發酵之後,整個長三角的產值開始在全中國佔據重要的經濟地位與價值,自然也帶動這個區域的城市發展。然而,反觀台灣的城市擴大,雖然看到台中縣市、台南縣市、高雄縣市將因升格直轄市而合併,有點都市擴大的感覺,但看看經濟重鎮的北台灣,台北市、新北市卻在各自發展,政黨之間為了取得政治版圖,忽略了台灣應該跟上國際「城市擴大」的腳步。
所以,中央主管機關集中在台北市,好的資源集中在台北市,重大建設與經費也以台北市為首要考量,造成大家買房子都要買在台北市,偏偏台北市的發展已經面臨到土地開發殆盡,所以地價不斷飆漲、房價不斷攀升,然後民眾辛苦一輩子買不起房子引發民怨,逼得政府開始要興建平價住宅,開始要課徵豪宅稅,開始要做一連串「口號大於實質效果」的措施壓抑房地產。
「大禹治水」用的是疏導,房價過高是因為買房的氣氛「集中」在少數都會精華區,房價太貴,可以到淡水、三峽、林口、深坑、蘆洲、五股甚至基隆去買房子,但是民眾又抱怨這裡的交通不便、生活機能不佳,政府如果把交通做好,把地方建設、生活機能做起來,民眾會願意過去住的。看看過去經濟大幅落後台灣的中國,現在都已經懂得用「城市擴大」來提升都市價值與競爭力,台灣呢?政治永遠凌駕於民生之上的思維,是否也該調整一下了。(本文撰寫於2010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