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建會指出,2011年2月及4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及人居署(UN Habitat)分別提出報告指出,快速的都市化(urbanization)發展,造成各國在公共衛生、交通系統等公共設施極大的供給壓力,並使都市生態系統之負荷量驟增。鑒於氣候變遷與都市化的交互影響,已嚴重威脅全球自然環境、經濟發展及社會穩定。為降低城市基礎建設的供給壓力及減緩氣候變遷衝擊,城市應朝綠色城市(green city)轉型,並作為因應氣候變遷行動之主軸。2011年10月3日聯合國人居署舉辦「人類適居日(World Habitat Day)」,以「城市與氣候變遷(Cities and climate change)」為主題,呼籲全球城市應減輕都市生態系統壓力,以維護居住環境品質及安全。
城市應朝「綠色城市」發展
依UNEP 2011年2月發布「邁向綠色經濟:城市,能源與資源效率之投資(Towards a Green Economy:Cities -Investing in energy and resource efficiency )」報告,全球約有50%的人口居住於城市,城市能源消耗約占總能源消耗比例的60%~80%。隨著都市化迅速擴張,投入改善城市基礎建設的資本需求日益增多,為因應氣候變遷,提高能源效率,城市應朝綠色城市轉型。
1.城市應規劃為密集式(compact)發展以及住商混合使用(mixed-use)型態,藉由減少交通旅次數、降低基礎建設興建成本等,減緩能源消耗,並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2.城市人口密集度高,消費市場規模大且集中,利於以服務性質活動為主的綠色產業發展;研發及研究成果,有利城市或鄰近地區發展綠色高科技產業群聚。
3.城市綠化可促進社會平等,提升生活品質,舉如發展大眾運輸系統,可提高公共運輸服務的普及性;增加綠色空間、改善人行環境,有助於促進社區和諧,提高社會效益。
4.制定塑造綠色城市之政策必須因地制宜,政府部門可採取規劃、管制、資訊及財務等手段,提升綠色基礎設施投資,促進綠色經濟發展。
5.綠色城市之發展,需透過各級政府、研究機構、產業界及社會大眾的協力合作,始可克竟其功。
因應氣候變遷之城市政策制定原則
聯合國人居署2011年4月發布「2011年人類聚落全球報告:城市與氣候變遷(Global report on human settlements 2011, Cities and Climate Change) 」指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主要來自城市,城市相關生產、消費活動產生之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總排放量的60%~70%。城市人口密集,是主要的政治、經濟及社會活動中心,因應氣候變遷,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時,應考量下列原則:
1.減緩(mitigation)、調適(adaptation)等因應策略之制定,必須因城市而制宜。
2.宜從永續發展的觀點,運用機會/風險管理方法(opportunity/risk management approach) ,考慮溫室氣體排放量,並將可能的氣候變化及經社發展所引發的風險納入評估。
3.採取強調、鼓勵,或獎勵「綜效(synergies)」及「互利(co-benefits)」的方式,以兼顧經濟發展及因應氣候變遷之目標。
4.同時考量短期及長期課題,短期可側重成本較低的「無悔(no regrets)」行動做法,並取得利益團體的支持;長期則側重氣候變遷因應策略之規劃、氣候變遷衝擊之調適、風險管理與定期評估等。
依據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2011年2月發布「亞洲綠色城市指標(Asian Green City Index, Assessing th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Asia’s major cities”)」,在亞洲22個受評城市中,台北市排名第2,僅次於新加坡。
在評比項目中,台北市的能源與二氧化碳、土地使用與建築、交通運輸、廢棄物處理、衛生設施、空氣品質及環境治理等7項均超出平均水準,顯示我國發展綠色城市已獲得國際肯定。
經建會表示,為進一步提升因應氣候變遷能力,近年政府積極推動「國家節能減碳總計畫」,其中「打造低碳社區與社會」標竿型方案,將藉由中央與地方共同努力,致力建構低碳社區、打造低碳城市,以建立低碳安居的永續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