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GoNews編輯部/綜合報導】瑞士信貸(香港)董事總經理、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最近在《財經天下》有篇文章談論香港房地產是否還會繼續上漲?陶冬的觀點還是「從中國房地產看香港樓市未來」,他認為,如果中國房價急跌,財富遭到摧毀,則香港必然受到牽連。如果內地繼續「擠地毯式」的宏觀調控,則內地資金尋求其他投資機會,從大蒜、綠豆到香港樓市,都成為過度流動性的分流處。
以下節露部分文章內容!陶冬這麼說道:不斷有香港朋友問我,「香港房子還能升嗎?」,當被告知香港房價還要漲時,不約而同的反應是,「已經好貴了呀……。」 其實,問這個問題的人,便是答案。2009年香港房地產的大牛市,多數港人沒有趕上。經歷過1997年樓市崩盤後,港人的風險意識頗強,輕易不敢增加財務操作槓桿。
當時房價漲得既快速又詭異,明明剛剛經歷了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包括被稱為「新末日博士」的紐約大學史騰商學院經濟學教授魯比尼(Nouriel Roubini),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等人,都在談論「兩次探底」,香港房價卻像坐上火箭般飆升著。望著不斷上升的房價,港人們發誓如果房價跌個10%,他們一定入市,可惜房價掉下百分之幾之後,便絕塵而去了。
香港人對全球經濟復甦緩慢的判斷,大致正確,不過卻低估了「貨幣寬鬆政策」的效果。全世界的央行都在努力製造過度流動性,而發達國家的銀行卻無借貸意願,資金湧向國債市場,將市場利率拉至歷史超低水平。資金超便宜,人們對租金回報、股票估值的要求便相應降低,一輪流動性驅動的金融資產價格升值,便由然而升了。香港是這輪流動性過剩的主要受益者之一。
港幣與美元掛勾,聯儲的流動性便是香港的流動性。中國內地近年在股市、樓市、資源領域製造出大量億萬富豪,這批資產部分外流,也為香港樓市注入強心針,還編織出一系列「豪爽出手」的傳奇。
不過「港資」最終仍然是香港樓市的主力。「零利率」,在香港現代史中乃前所未有的現象,而香港銀行的貸款功能並未如美歐銀行般消失。近來通貨膨脹迅速升溫,食品、交通成本大漲,通脹預期直線上升。負利率,意味著存入銀行的儲蓄的購買力縮水,於是港人儲蓄搬家,尋求新投資機會,而此是陶冬看好香港樓市的最大原因。
目前香港的租金回報平均在4~5%之間,從投資的角度看,入市是值得的。從租客的角度看,30年按揭的供款額,也低過每月的房租。從租轉買的角度看,也是值得的。市場的擔心是,也許利率很快會上升,令目前的租金回報/按揭成本比較失預算。聯儲的量化寬鬆政策,現在面臨的不是退出的問題,而是加碼的問題。
陶冬認為,量化寬鬆在今後兩年難有實質性退出。央行的利率正常化可能在2012年做一點動作(出於政治目的),但是以美國目前的復甦進展和財政赤字,利率在今後5年都沒有可能回復到危機前的正常水平。超低的按揭利率,相信在趨向長期化、常態化。雷曼倒閉所誘發的資產斷流,令所有企業都感受到保持適當現金流的重要性,開發商的槓桿普遍降低,建房速度放緩。2010、2011年的住房供應量偏低。在「豪宅」大行其道的時候,小面積住宅的缺口更加突出。
香港政府為制止房價飆升,已經推出幾輪政策措施,不過其效果與「肉包子打狗」差不多,只不過有短暫的心理震攝。無論是超低利率,還是內地熱錢,根本不在港府的控制範圍之內,港人的儲蓄搬家也難制止。行政手段中較具威脅的是提高投資移民的門檻。但是,此事很難僅針對中國內地人士,如今在港有置地能力的內地人士,估計八成有第三國護照。
至於提高650萬港幣投資移民的最低限度,相信多數中國內地人買房本來就超過1000萬港幣。內地房市的調整,可能是香港樓市的大風險。如果那裡房價急跌,財富遭到摧毀,則香港必然受到牽連。如果內地繼續目前這種「擠地毯式」調控,則內地資金尋求其他投資機會,從大蒜綠豆到香港樓市,都成為過渡流動性的分流處。內地經濟與聯儲轉向,乃香港樓市的潛在下跌動因。不過在可預見的未來,陶冬繼續看好香港樓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