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摘要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國科會)於2023年3月30日假集思台大會議中心柏拉圖廳舉辦「防震與永續工程跨域交流會」
【MyGoNews蕭又安/綜合報導】由於台灣位處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之地帶,為了避免生命財產的損失,如何加強防震與有效減災的技術,例如建築物的耐震研究、利用 AI 預防震災、高強度或補強工法、災害風險預測與評估等等已成為我們切身的關鍵議題。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國科會)於2023年3月30日假集思台大會議中心柏拉圖廳舉辦「防震與永續工程跨域交流會」,邀請到「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陳達毅課長、「國震中心」周中哲主任、「建築安全履歷協會」創會理事長戴雲發、「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首席科學家馬國鳳特聘研究員等多位專家、學者、教授擔任演講者,此次交流會分享有關地震預警系統、建築物耐震研究、智慧防震與降低災損等實用的議題,有利於各界人士找到解決方案或創新研究。

「防震與永續工程跨域交流會」邀請到「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陳達毅課長、「國震中心」周中哲主任、「建築安全履歷協會」創會理事長戴雲發、「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首席科學家馬國鳳特聘研究員等多位專家、學者、教授擔任演講者,此次交流會將講解有關地震預警系統、建築物耐震研究、智慧防震與降低災損等實用的議題,有利於各界人士找到解決方案或創新研究。 MyGoNews房地產新聞 市場快訊
「防震與永續工程跨域交流會」邀請到「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陳達毅課長、「國震中心」周中哲主任、「建築安全履歷協會」創會理事長戴雲發、「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首席科學家馬國鳳特聘研究員等多位專家、學者、教授擔任演講者,此次交流會將講解有關地震預警系統、建築物耐震研究、智慧防震與降低災損等實用的議題,有利於各界人士找到解決方案或創新研究。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造山運動活躍、地震頻繁,如何防範災害是政府重要施政方針,中央氣象局曾公布「未來50年台灣孕震構造發震機率圖」,報告裡指出國內未來50年發生規模大於 6.5級強震機率是99%;規模大於6.7級是 94%;規模大於7.0級也有54%機會。加上全台屋齡高、不耐震的危險老舊房屋遍地可見,經內政部房屋稅籍2022年統計資料顯示,台北地區屋齡超過30年以上的老屋已高達71.2%,近期統計平均每年老屋數量增加約1.5%,未來幾年更將上看75%的高比例,實為最大的國家安全問題之一。正因人民的居住安全不能等,都更危老重建勢在必行。「建築安全履歷協會」創會理事長戴雲發於「防震與永續工程跨域交流會」上半場針對「智慧防震與降低災損-耐震系統工法設計與永續建築」議題進行專題演講分享。
 
隨著全世界的關注,推動ESG發展的承諾驅使房地產業者尋求創新技術來應對可持續發展所帶來的挑戰,「建築安全履歷協會」創會理事長戴雲發表示,為降低大地震無預警之災害風險及缺工、缺料下結構安全品質於無法確保之建築不安全因子,在未來要兼顧人力、成本及品質的狀況下,應積極邁向系統化、自動化、對環境友善的永續方向去執行。透過「耐震系統工法」將一體式的彎折加工應用到柱、牆與梁鋼筋,使施工品質提升並強化耐震韌性,其工法運用「鋼筋系統化的設計規劃」及「自動化加工技術」解決鋼筋的加工綁紮與組裝問題,取代傳統RC、傳統SRC,不僅可同時減少傳統鋼筋中搭接部分之鋼筋用量及鋼筋耗損率,更可使鋼筋加工配件化、綁紮標準化與防呆化,在不需花費更多費用之下,更能有效的解決傳統營建業困境降低整體營造成本,並達到施工品質透明化與永續建築之目標,是強化結構耐震安全、施工品質提升、環保綠建築的優良工法,用蓋好房的堅持,改建不安全的建築,降低地震所帶來的災損,為台灣民眾建造安心居住的百年好宅。
 
下半場以「國科會研究計畫成果集體導覽及展示交流」由多位教授、專家分享有關土壤液化防災、建築結構補強、辨識斷層活動等議題畫下圓滿句點,對於未來如何加強防災與減災研究進行豐富的解說與分享,整場交流會活動進行的相當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