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至氣溫30度,國土計畫議題未來面臨重大挑戰
全國城鄉局處長論壇有來自全國各縣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發展處的首長及多位專家、學者共百餘人參與討論,並且將國土功能分成「國土保育地區」、「農業發展地區」、「城鄉發展地區」、「海洋資源地區」等4個區,考量因素則包括「保育程度和發展強度」、土地使用管制方式街、「產業發展需求」和「文化和歷史特殊性」。
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理事長邊泰明、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曾旭正在城鄉局處論壇中首先表示,從2016年冬至氣溫飆上30度以上,就可知道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災難災害未來將會令人難以想像,未來10年社會將有更大的變化,30年後台灣的人口將會減少100萬人,也就是少了30萬個家庭,人口減少會少在哪裡呢?都市、鄉村還是鄉村與都市之間呢? 因此國發所屬的專業團隊將面臨重大的挑戰,30年後的台灣必須有前瞻性規劃。
與會的新竹縣政府副縣長楊文科表示,新竹縣和新竹市是一個共同生活圈,根據調查民眾可支配所得新竹全國第一,而全國最高產值的新竹科學園區也面臨用地取得的問題,因此新竹縣將打造科技走廊,以竹北高鐵生活圈加上交大、清大、竹科沿線的「七公里高科技走廊」工作圈作為示範點,再複製到其他城市,並在 台三線所串聯的7個鄉鎮中打造浪漫台三線。
引言人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李永展建議將國土保育的「符合國土計畫法立法精神」列為第一順位,第二順位則是因應氣候變遷農業調適策略、掌握糧食安全與農地資源品質程度高至畫設。第三順位可以「具城鄉產業和其他部門的發展需求規劃適當國土功能分區分類」
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教授葉佳宗,在談到全球糧食危機與農地問題時指出,全球的可耕作農地因為土壤流失、水資源不足、都市化等原因耗損,根據Sundguist的估計,全球每年有6000平方公里的耕地喪失生產功能,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全球糧食呈現增加趨勢,但糧食危機依然存在,根據聯合國預估,至2030年全球將有超過80億的人口,屆時全球糧食的供應必須比目前再增加約50%才能避免貧窮國家的飢餓問題。世界各國正在檢討糧食安全政策以及糧食儲備的政策,並檢討自由化國際貿易對於因應糧食危機食品的問題。
而台灣在加入WTO,受全球國際貿易影響下,無法自外於全球化的浪潮,台灣農業產值佔台灣整體比重逐年下降,農業經濟弱勢化,加上農村社會人口老化、知識落差、非農業收入增加休閒與消費農業發展,造成外在環境影響升高、內在環境變化加速,應積極維護農業發展地區土地資源數量、避免轉用為其他土地使用、確保國家的糧食生產安全,中央及地方政府主管機關施政資源與經費鼓勵、輔導專業區的農業經營,以提升區域農業經營效應增加農民的收入,避免此類土地資源限制,並採取嚴格的環境管制,避免各種可能污染的行為,維護農業生產所需重要資源,如水資源土壤空氣確保優質農業生產地區的生態環境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