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制震、免震差在哪?
【MyGoNews 林承志/台北報導】921大地震慘烈傷亡喚起民眾對於住家結構安全的重視,市面上也流行起耐震建築,建商紛紛開始強調起耐震係數、制震建材,諸如:LRB隔震工法、Taylor Devices制震阻尼器、新日鐵制震壁、日本OILES 免震技術等,雙制震甚至3制震豪宅等名詞也應運而生。消費者聽得越多是不懂,抗震、制震、免震到底又是什麼意思呢?
專家說,事實上921地震過後,台灣建築法規已對建築物耐震強度有一定規範,就算沒有採用制震或免震設備的建築,至少都可以承受7級強震,當地震來臨時,以建築物的韌性承受能量,在整體結構不被破壞的狀況下,允許有適當的變型,這類建築就統稱為「抗震」建築。
至於,「制震」建築則是近來最流行的建案訴求,其實就是在原有的結構中,加裝特殊金屬材質的制震壁或斜撐型的制震器,原理就類似於汽車的避震器,當地震發生時,此類的阻尼器或消能元件就可以幫助主結構吸收能量,減少搖晃的幅度與震動時間。但這種方式仍不能改變地震時,牆面破裂、門窗變形等問題。如知名豪宅「宏盛帝寶」即是採用新日鐵制震壁,樓梯、電梯間也加裝斜撐型制震器。
最後,「免震」建築也就是台灣稱的隔震建築。原理是在結構基座及基礎之間設置一個隔震層,當地震發生時,可以阻隔或吸收將近九成以上的地震能量,其餘的部分才由主結構的樑和住吸收。但成本及施工難度也較一般制震技術要高,因此,台灣目前仍不多見。汐止地標建案「甲山林天廈」現場銷售經理黃建即表示,免震技術造價較制震系統高3~5倍,一般建案極少採用,大直水岸豪宅首泰地天泰即是採用免震系統。除非常耐震外,最大的好處是住戶住30樓跟住3樓,地震的搖晃感相去不遠,讓住戶多了一份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