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GoNews主筆室/方暮晨】北京清華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劉洪玉參加日前「世界華人不動產學會2010年會」中表示,從這幾年中國房地產變化來看,波動程度可能是全球最劇烈的,已經有很多經濟學家發表「中國房市泡沫化」的論點,劉洪玉在一定程度上表示認同,他說:「要論起泡沬,大陸房市是非常大的。」,至於台灣的房地產是否也存在「泡沫化」的狀況呢?他說:「台灣房地產市場的價格變化與大陸相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
劉洪玉相信,大陸房市是有泡沫的,因為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結果,民眾經濟能力與人口資本流動能力上升。他以北京為例說道:「北京的房價是全球化,但收入卻是當地化來計算,因此動態變化非常大。」
這個現象其實與台灣是一樣的,台灣的建商常常拿個案與國際個案的價格相比較,來證明台灣房價與國際上房價相,比其實是「不算貴」的,但是,同樣的,房地產商卻沒有把國民所得考慮去,美國紐約、英國倫敦、法國巴黎市中心的房價都貴得嚇人,所以,台北市的房價也要追上這些國際城市?那台北市的民年平均所能夠跟紐約、倫敦、巴黎相提並論嗎?
劉洪玉分析,大陸的金融系統還未形成參與房市的規則,過度的參與造成房價波動劇烈,而且「金融機關在業績高度競爭下,出現很多貸款給還不起貸款的人買房。」這是美國2008年金融風暴發生前的徵兆,美國因為金融機構大量貸款給民間,導致美國人過度消費之後,無力償還銀行房屋貸款,導致必須被拍賣,引發金融危機。現階段台灣的金融體系對於這個部分的風險控管還算相當嚴謹,就算房價出現回檔,對於金融機構的影響應該算是有限。
劉洪玉認為在中國人「有土斯有財」的觀念下,中國人民的投資管道少,資金自然湧向房地產,且比例愈來愈高;中國政府正在做的除了抑制投機之外,就是增加住房供應,並尋求穩定市場的機制。中國知道該用什麼方法解決現階段房市過熱的問題,台灣政府知道嗎?
房地產業發展對經濟成長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效果;根據世界銀行權威數學模型測定分析,對房地產業每投入100元,可帶動相關產業產生170~200元的需求;每銷售100元的住宅,可帶動130~150元的其他商品需求。如何在打房手段下,不影響經濟發展,也是政府必須要注意的事。
根據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供需模型,土地供應量的變化就足以影響住房市場的產出和價格,當土地供應量減少,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住房供給自然減少,從而使得房地產價格提高;因為土地供應量減少,引起了消費者預期心態的改變,理性消費者會對這這樣的情況作出反應,預期這個趨勢(土地公益量減少)會導致未來房價的上漲,因此,會出手購買不動產,因此提高了房地產市場價格。這就是因為土地供給量變動,所導致的「成本效應」和「預期效應」。從供需上解決房市問題,是經濟學必然的趨勢,台灣政府目前該朝這樣的思考方向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