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府:投入興建公宅資源,健全政府職能,早日達成居住正義目標 MyGoNews房地產新聞 區域情報
台北市府:投入興建公宅資源,健全政府職能,早日達成居住正義目標
新聞摘要
  • 台北市府:投入興建公宅資源,健全政府職能,早日達成居住正義目標
【MyGoNews林湘慈/綜合報導】台北市長柯文哲2015年甫上任時,都發局即盤點出興建2萬戶公共住宅基地,並排定4年興建計畫期程及財源籌措計畫;現已盤點出至2018年底公共住宅之執行,已完工18處2,648戶、施工中31處10,752戶、發包中3處1,319戶、規劃中7處2,206戶及都更聯開分回68處2,998戶,合計127處19,923戶。預計2018年底新建公共住宅共36處基地,已完工及發包完成並施工中之台北市公宅總數量合計可達12,330戶。
 
都市發展局表示,自柯市長上任起4年期間市府已規劃、興建及透過多元取得方式興辦公共住宅計畫,因此市府在短期內除了以自行興建方式興辦公共住宅,也同步透過聯合開發、都市計畫獎勵容積、參與都市更新分回住宅、都市更新公益設施容積獎勵回饋,以及修繕市有閒置眷舍等多元方式取得公共住宅。在公辦都更優先推動案件已有華榮市場、台大紹興、台電AR1、斯文里三期等4案,可提供約686戶公共住宅;另安康平宅BC街廓整建計畫及修繕新興市場基地現有閒置眷舍等,也將累積增加公共住宅數量,並活化市有資產。
 
針對台北市長參選人於媒體表示,公共住宅可以藉由容積獎勵、成本近乎零的方式取得,都發局表示,倘以過去都市更新單元平均每宗基地面積2,474平方公尺計算,若容積獎勵可放寬上限至2倍,扣除成本造價,則平均一案約可取得63戶(19+44),則2萬戶公共住宅,需要318個案才能達成。過去20年來,民間成功推動都市更新案計122案(平均容獎1.3-1.5倍),即便以獎勵民間方式推動,在放寬容積上限下,至少還要60年以上才能達成2萬戶目標,且民間意願與成效難以預期。再者,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80條之2已有容積放寬回饋公有出租住宅之機制,該條文自1999年施行以來截至目前為止尚無民間業者提出申請,顯示住宅市場參與意願不高,且採容積放寬方式可能因此衍生更多惡化環境之問題,將影響全市性公共設施服務品質,須審慎評估。
 
市府目前以公有土地投入興辦公共住宅,挹注工程經費為950億元,興建完成後皆為市府永久之資產,除可協助市民解決居住權益問題外,並可提供市民租得到、租得好的住宅,以及充足之育幼、托老等社福設施。再者未來倘有其他政策任務,亦可配合調控使用,且因公有房地資源並無出售或消失,公有土地仍得以永續發展,將可確保市民永久居住福祉、創造人民的生活空間。政府運用公權力,補足市場失靈之功能,堅守居住正義,不向自由市場傾斜。提供人民適當生活空間,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職能,而非期待透過住宅市場的不確定意願作為居住問題的解方。
 
都發局表示,公共住宅建設為延續性政策,推動過程需時間與居民溝通、興建,部分基地亦因配合居民意見調整開發量體及戶數,加上規劃居民所需公共服務設施,致整體興建計畫戶數下降。市府現已投入資源協助市民解決居住問題,兩萬戶目標從未改變,未來仍會依既定計畫如期如質完成公共住宅興建計畫,保障市民居住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