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公宅為實現居住正義、城市美學,提供新的社會運作模式並帶入智慧城市新產業 MyGoNews房地產新聞 區域情報
柯文哲:公宅為實現居住正義、城市美學,提供新的社會運作模式並帶入智慧城市新產業
新聞摘要
  • 柯文哲:公宅為實現居住正義、城市美學,提供新的社會運作模式並帶入智慧城市新產業
【MyGoNews林湘慈/綜合報導】台北市長柯文哲2016年8月1日主持「台北市公共住宅政策年中記者會」,他在會中說明台北市政府的公共住宅政策是住宅政策中最重要的部分,希望能對整個台北市的發展達到四個目的:居住正義的實現、城市美學的實現、新的社會運作模式的帶入,以及智慧城市新產業的帶入。
 
市府在會中播放最新公共住宅宣傳影片,並由副市長林欽榮及相關局處代表,向媒體說明市府公共住宅政策推動進度與檢討、社區機能優化效益等,並接受媒體聯訪。
 
柯文哲在致詞時表示,台北市的住宅政策分成四個部分,第一是公共住宅、第二是租金補貼政策、第三是爭取修法減免房屋稅及地價稅、第四是社會的福利事業。
 
柯文哲說,在住宅政策中,公共住宅仍然是最重要的部分,因為市府要有一定數量的公共住宅,才能對整個房屋有調度及操作的空間,目前市府的目標是讓台北市公共住宅的比例可以達到5%,大約是5萬戶,在日本、韓國目前是6%左右。就研究上的數據來說,公共住宅比例達到5%,政府才能比較有效地操作住宅政策,目前台北市公宅比例只有0.68%,所以成長空間仍然很大。
 
柯文哲表示,他在競選台北市長時提出4年兩萬戶、8年五萬戶的公共住宅政策,新政府在520上台以後,5月27日他就率市府團隊相關成員拜訪行政院長林全,在見面當天就詢問林全院長,確認台北市5萬戶的公共住宅包含在總統蔡英文宣示的20萬公共住宅規劃內,林全院長也指定政務委員張景森、內政部次長花敬群作為行政院與台北市政府在公共住宅的對口單位,在台北市政府部分則由副市林欽榮專責協調;市府團隊隨後也拜訪內政部長葉俊榮與財政部長許虞哲,就土地交換、使用各種公共住宅相關法規都做了很多討論,目前台北市的公共住宅政策,得到中央相當大的幫忙。
 
柯文哲表示,關於過去的有償撥用、無償撥用這些爭議,市府可以透過與中央合作的關係來解決,這個新的概念對於市府下一步公共住宅政策的發展會有很大的作用,因為中央的幫忙,市府建設公共住宅在財政上的壓力會少掉很多,不然光靠台北市政府,要蓋到8萬戶的公共住宅成本實在太大,現在有中央的協助,不管在法規、土地、貸款的協助,會讓這個計畫變得比較容易。
 
柯文哲表示,市府的公共住宅政策,並不是找到地就蓋,居民的意見仍列為重要的回饋意見,所以會到各地去辦說明會、公聽會傾聽民意,並做必要的修正,所以公共住宅政策是居住正義的基礎。
 
柯文哲說,公宅政策也要實現城市美學,市府推動公宅,不希望人家對於公宅的印象是像火柴盒一樣,看起來不美觀,希望透過推動公共住宅對於台北市的城市美學可以得到提升。
 
柯文哲表示,市府正推動「公共住宅好厝邊」觀念,意思就是說,市府的公共住宅會把整個社區需要的公共設施都帶進來,包括托嬰、托幼、托老、診所、超商及區民活動中心等,所以公共住宅是要帶進一種新的社會運作形式。
 
柯文哲表示,公共住宅還附有一個很特殊的任務,目前市府規劃的公共住宅,包括智慧水表、電表、瓦斯表,甚至智慧電網都會帶進來,讓公共住宅成為台北市推動產業時非常重要的先行基地。這就是他曾說過政策的推行「由內而外、由公而私」的原則,也就是說從市府可控制的機關單位、興建的公共住宅,將很多實驗性的想法推動出去,帶動新的產業發展,像智慧電表、瓦斯表、水表這些設施,如果在一般社區當中推廣,坦白說會遇到蠻多的阻力,要符合人民「看了才會相信」的想法,市府的公共住宅會把台北市先進的智慧城市需要的產業就先帶進來施作。這些當然還包括電動車充電站、u-car站等汽車共享的概念都會帶進來。
 
柯文哲表示,因為市府公宅政策兼具很多的功能,所以是很重要的政策,市府會用最大的力氣去執行。市府在公宅期中報告中,說明這一年半來市府在公共住宅的進展,也希望市民能回饋意見,作為市府下一階段執行時的修正。
 
柯文哲在記者會最後回答媒體提問,有關媒體詢問公宅包含這麼多設備,例如智慧電表等,是否會影響租金?柯文哲表示,智慧設備不會影響租金,不過在建造費上的確多了3%-5%,根據產業局最近的報告顯示,若要求民間安裝智慧電表、瓦斯表等設備蠻困難的,市府也不可能強迫他們安裝。但如果市府規劃在公宅中都安裝這些智慧設備,那就很容易了。讓公家機關與公宅先裝,由此說服人民安裝智慧電表等裝置的確是比較安全,這就是利用公宅,將創新的產業引進來。
 
至於媒體詢問市府在陸保廠土地規劃多少戶公共住宅?柯文哲表示,等用地撥回來會再討論。第一要先研究交通狀況,因為吳興街附近道路都比較窄,交通狀況要合理再決定,以交通為導向的都市發展概念(TOD),這是一個共識,不管是文山、廣慈、陸保廠等公宅,都會秉持這個原則,這就是為什麼開公聽會傾聽民意,不見得市府會照單全收,帶回來做專業考量,總會有一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