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長許明財力主外推港區,於1公里外海沿海溝興闢通航商港,恢復自日治(1895年)初始中斷之新竹-大陸海運航線。 MyGoNews房地產新聞 區域情報
市長許明財力主外推港區,於1公里外海沿海溝興闢通航商港,恢復自日治(1895年)初始中斷之新竹-大陸海運航線。
新聞摘要
  • 新竹與大陸通航源自清領時期即有物產往來。
  • 為擺脫溪口漂沙淤塞港口的天然環境因素,許明財已正式提出外推港口主張。
【MyGoNews林承志/台北報導】推動新竹港直航,新竹市政府不遺餘力,新竹市政府表示,新竹與大陸通航源自清領時期即有物產往來,史料記載,竹塹開墾溯自清康熙50(1711)年王世傑率族人入墾,經過20年因與大陸貿易往來需求日增,雍正9(1731)年竹塹港開港,往來西岸匯集鹿耳門,為新竹地區間接與大陸通航之濫觴,然位處溪口開港以來即常淤塞,嘉慶年間廢港另開新港、新港再塞重生舊港,因地理因素困擾的新竹港擺脫不了淤沙宿命,1990~2000年間新竹市政府更疏浚了164萬立方米淤沙,鑑此,市長許明財力主外推港區,於1公里外海沿海溝興闢通航商港,恢復自日治(1895年)初始中斷之新竹-大陸海運航線。

研究文獻資料指出,由於腹地寬廣具豐富水源,又開發早,竹塹港成為先民最先登錄台灣的門戶之一,竹塹城在港口貿易及商業活動擴散後,曾是北台第二大、全台第四大城市,不過早期竹塹港因清朝官方特定港口對渡管制政策,只能從事本島沿岸貿易,雍正9年因島內貿易正式開港,乾隆中葉起往來竹塹港船隻主要來自南部鹿耳門沿岸小商航,春夏季西南風盛行時,往來較大港口採集各地產物集中至台灣府城,由官方指定對渡港輸出大陸;後竹塹墾拓日盛,水田稻作豐收,漸有私販乘南風之際偷運至對岸,大陸漁民亦有至竹塹非法交易,至咸豐年間,清廷乃將竹塹港以及北港、東港開放為對渡口岸,竹塹港正式對渡大陸。

竹塹港對渡貿易區以泉州首要,其他有福州、廈門、溫州,輸出商品為苧麻、水產物及棉織物,輸入商品為苧麻布、黃麻布、紙箔、陶器與木材,其後貿易更延伸抵天津、日本、朝鮮等。

因地處溪口,竹塹港在嘉慶8(1803)年洪水淤塞,由塹城商民各捐資在嘉慶12(1807)年於附近新開停泊港,稱之新港,但不到二年,新港仍遭淤塞,嘉慶14(1809)年淡水同知薛志亮勸諭商民招股創設老開成,將舊港重新疏濬使用。

而據考證竹塹港址應在目前舊港島,於日治時期停止通航,目前新竹漁港是頭前溪河口原舊漁港淤塞廢止後,另在頭前溪河口南岸興建新竹漁港,1991年正式營運,然仍受淤沙困擾,新竹市政府受漁業署委託辦理新竹漁港航道及泊地疏浚工程,1995年至97年航道疏浚量達92萬3960立方米,執行經費7486萬餘元98年疏浚20萬立方米,2000年疏浚26萬立方米、2011年疏浚26萬立方米。

為擺脫溪口漂沙淤塞港口的天然環境因素,許明財已正式提出外推港口主張,不但徹底改觀新竹漁港每年必須疏浚的現況,更能依外海較深海溝地型停泊較大商船,增加通航效益,以此提案列為新竹漁港發展長期計畫,展望再現竹塹港貿易榮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