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到物價已經起漲,再來布局房地產,「還來得及嗎?」
- 全台購屋議價空間率為14~18%,購屋民眾少「殺」一點價,就等於提早直接吸收通膨。
- 高價位區段,雖成長幅度大,但「當市場出現壓力,反而會是受傷最重的產品。」
章定煊表示,近來房地產業界齊聲高喊「買房抗通膨」,但事實上,若真的要抗通膨,必須搶在通貨膨脹發生之前進場,如今隨著油電雙漲議題,民生物資紛紛起漲,此時,感受到危機意識的民眾再來進場房地產,似乎時機稍嫌太晚。
統計2005年Q1到2011年Q1北中南各主要城市房價走勢,北市房價成長了113%,新北市成長了83%,桃竹52%,台中、台南、高雄約成長30%。若在2005年購屋民眾先求有,買了桃竹的房屋,如今想要換進台北市,縱使自己資產有52%漲幅,但相對北市113%漲幅,仍有61%差距,章定煊形容這是,「有了之後,永遠都好不了。」
反觀同時期的租金走勢,自2005年至今,北市平均租金有2%跌幅,新北市漲幅也只有9%,章定煊認為,購屋民眾可以租待買,保存自己實力。此外,一般民眾購屋時習慣將投資決策與消費決策混為一談,他建議可將兩者分開,讓住宅需求簡化為消費決策,保留資金做更有效的投資決策,才不會落入先求有,卻好不了的窘境。
但現今通貨膨脹率仍在2~3%,房價卻維持在高檔,相對於石油危機時的狀況不可同日而語。更何況根據國泰房地產報告統計,全台購屋議價空間率為14~18%。換句話說,若通貨膨脹沒有大幅提高,購屋民眾少「殺」一點價,就等於提早直接吸收通貨膨脹,反倒失去買房抗通膨的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