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建會6月召開「生態都市圓桌論壇」

經建會6月召開「生態都市圓桌論壇」

【MyGoNews方暮晨/台北報導】經建會預訂於2011年6月辦理「生態都市圓桌論壇」,計畫邀請國外生態都市推動組織專業代表及我國中央相關部會、地方政府及其他專家學者、專業團體進行深度對話,期能夠經由不斷公開討論,發展出符合我國需要之生態低碳城市治理策略。

經建會住都處表示,城市占地球2%面積,卻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因此,城市環境的改善乃解決氣候變遷的關鍵,台灣都市計畫地區人口占總人口數之79.6%,且集中於5個直轄市範圍,足見台灣人口集中於主要都市之情形相當嚴重,人口過度稠密之情形下,推動生態/低碳城市需要更有效的創意政策及策略。

「生態城市」的發展,毫無疑問與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聯合國環境及發展會議」中簽署「里約宣言」的訴求有關,同時頒佈了引導人類環境永續發展的Agenda 21,具體提出了人類必須追求永續發展的行動建議。高峰會後,聯合國與相關組織進一步推動以地方行動為訴求的Local Agenda 21,號召全世界各國提供機會給地方民眾用自己的條件和文化追求永續發展經驗的積累,全方位開啟了永續生態環境營造的行動,鼓勵以在地的文化經驗、地方承載的條件來追求永續經驗的詮釋。

生態城市的發展行動,也蔚為目前全球性的共同運動及力量,對人類生活環境的發展,出現決定性的影響,並在世界各國都市治理中逐漸成為都市發展的新典範,如歐盟在相關部長級的會議中,制訂有關生態都市發展的政策,並且進行許多生態城市的推動研究及計畫,如歐盟「綠色首都獎」(European Green Capital Award) 、歐盟「生態城市」(Ecocity),另外日本亦訂有生態模範城市計畫(Eco Model City Project)、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全球最佳城市評比」(World’s Most Livable Cities)等,足以證明各國中央及地方政府對生態城市發展的重視。


生態城市訴求中最核心的課題,是探討都市居民與自然資源環境之間在空間環境中最適化的表現:最適化的自然資源(風、水、空氣、能源等)利用、最有效率資源利用的空間關係及組織。基本上,生態城市可歸納出4點重要生態城市發展的規劃訴求和標準:「都市結構」、「交通運輸」、「能源與材料」與「社會經濟」。

在這4大訴求中再細分出許多生態城市發展面向,如水資源循環系統、綠地系統分佈、生物多樣性、城市微氣候等等,低碳是其中一個面向。低碳城市受到高度的重視,主要因素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的報告,認為氣候變遷最大的禍首就是溫室氣體的排放,而另一個原因乃生態城市發展至今,很多項目仍屬於概念式的,許多成果無法很精確的計算。然碳排放的減低,國際上已有清楚的計算方式,這是一個具體且嚴峻的挑戰,並沒有任何可以模糊的空間。

目前台灣各部會已有生態/低碳城市相關的計畫,推行迄今,成效雖已慢慢呈現,相關地方提案亦逐年成長,然結果仍未能具整合性與全面性,也較缺乏具體的基礎計算資料及績效評估方式,且生態/低碳城市的推動係屬國際性事務,最後的成果應該能夠放到國際上去評比。

經建會6月召開「生態都市圓桌論壇」

經建會2011年正進行台灣生態城市規劃及治理策略的研擬。



為了協助解決上述的問題,經建會2011年正進行台灣生態城市規劃及治理策略的研擬。目前先進國家或國際組織已對生態城市的發展策略的提出不同的政策制度和評比方式,台灣未來政策的制訂,必需與國際接軌,並引進國際認可的評估指標;另生態/低碳城市的實踐,最後必需由地方政府落實,鑒於地方人力及資源有限,因此協助地方政府提升相關規劃及管理能力也是一個非常迫切的問題。

經建會計畫研析國內、外相關生態城市規劃及治理策略、相關國外政府組織或NPO推動生態城市之操作模式及相關獎、補助制度、績效評鑑制度,提出適合台灣之生態城市能力建構的推動策略及評鑑制度,並嘗試建立一個整合中央政府相關單位及地方政府合作推動生態城市規劃及治理策略、計畫的平台,有效的整合相關預算資源和技術資源。

為充分了解生態都市國際間發展現況及與相關城市代表進行深度專業交流,經建會於2011年4月14日邀請前香港規劃學會會長葉祖達先生,分享其推動低碳生態城市的經驗,他認為生態低碳城市規劃的落實最重要的是協助地方政府先建立規劃層面的碳排放清單,而不是宏觀的碳排放清單,且清單的建立必需落實在地方政府現行的管理體制可操作性上,才具有真正的效果。